http://udn.com/NEWS/NATIONAL/NATS1/6926416.shtml

 

【聯合報記者吳曼寧/台北報導】

2012.02.27 03:34 am

 

師大商圈居民和店家間的戰火,連日來如同滾雪球般,引燃住商混合政策地雷,也讓保留巷弄文化的聲浪也加溫。學者認為,這是城市「轉換體質」的過程,若要從「人治」走向「人文」社會,先要學習尊重在地人權

以推動「創意街區」聞名的台北市文化局長劉維公認為,當商圈發展到飽和,「創造出來的問題,比創造出的經濟效益還要糟糕時,自然會衍生目前師大周圍的情形;無論要推動商圈、要以創意聚落從事城市行銷,都要有底線,就是「不能過度」。

劉維公以英國工業大城利物浦為例,晚上十點過後,無論是人潮聚集的pubBar都會打烊,「這不是民眾早不早睡的問題,而是社會安全問題」,就是要確保店家不會影響居民生活作息。

對於外界批評市府作法等同扼殺巷弄文化。劉維公說,巷弄文化強調的是「優質生活像是商店櫥窗設計精美,營造出街景特色,師大商圈現在商店林立、人潮塞爆,離巷弄文化「有很大段距離」。

劉維公指出,師大商圈已形成環境問題,連最基本的社會安全都顧不了,無論商家或消費者,都須改變既有習慣,尊重當地居民的生活。

台北大學不動產與城鄉環境學系副教授彭建文說,在大部分的地區,住商混合型態都「相安無事」;但當商業活動在住宅區發展強度越來越大,吸引更多人潮進出,對居民就會產生干擾,政府有必要適度管制。

彭建文感嘆,師大商圈鄰近學區,外籍學生在此學語言,發展出特有的異國風味餐廳,市府全面強制驅離,「實在是可惜了!」相信居民不一定希望商家完全離開,前提是要解決噪音、治安、垃圾等問題,可惜雙方缺乏溝通協商管道。

彭建文建議,市府應試著在商家和民眾間找出妥協方案,舉辦公聽會形成民意,再明確訂出管理規範,強力執行;或針對師大當地特殊的住商發展歷程,訂出一些特別管理辦法,也可仿效特定區域,由商家提供居民合理回饋機制。

2012/02/27 聯合報】@ http://udn.com/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shidahoo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